词条信息

admin
超级管理员
版本创建者 发短消息   
简易百科旧版 >> P2P产品到底还能不能投? >> 历史版本

最新历史版本 :P2P产品到底还能不能投? 返回词条



闻哥最早接触P2P理财产品是在2009年,感觉这个类型的产品最火的时候是在15年到16年。


P2P一开始是带有互联网色彩的高收益理财工具,但是随着这个市场的野蛮生长,它逐渐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异化为一种博取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和大家分享我接触的P2P理财产品的四个侧面,供大家参考。


第一次,接触P2P是在2009-10年,当时的P2P还只是撮合网络在线借贷的一种模式,没有现在这么疯狂。年华24%左右的产品满天飞(不论什么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超出一年期贷款利率4倍以上的部分,都是有风险收不回的)。当时除了觉得收益高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闻哥放了点小钱,纯属娱乐性质的操作半年之后退出。


第二次,是在2014年, 身边有个朋友(江浙某商会副会长的大儿子)拉了一帮人做P2P公司,就在北京东二环边上的某著名建筑中。做的是风生水起,当时我也很动心,但是在仔细权衡之后,我还是放弃了投资。当时放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我朋友在开公司的第三个月直接提了一辆玛莎拉蒂;二是他们公司的风控总监毕业刚刚一年半,只是因为当时风控总监有在银行做过半年催收的经验,就直接被任命为合规风控负责人。最后,这家公司在随后的整顿中关门大吉,朋友出国去避风头了。


第三次,是在2015年,当时在钓鱼台国宾馆开了一次央行主办的全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峰会。请了马光远当主持人。名头很大,谈的问题也比较深入。当时我的直观印象就是,P2P领域已经要开始整合。很多P2P领域的巨头已经体量够大,他们强烈要求监管部门清理行业乱象,规范资金池操作。央行的官员当然也在注意事态的发展,半推半就之下就明确了监管的力度。从2015年开始,很多的P2P企业开始被清理出局。


第四次,也是在2015年,当时为了炒作概念,上市公司中居然有一家企业将自己的名字更改为“匹凸匹”,放在今天,是要被笑掉大牙了。


针对P2P理财产品,不是不能投,但是要注意风险的把控和仓位的控制。一般来说,有国企背景,资金第三方托管,销售人员专业能力强,风控措施完善,没有资金错配,借旧还新的公司,还是值得去关注的。


声明:已发现多家媒体未经授权转发闻哥的文章,闻哥维权很辛苦。微信公众号的转载还请于公众号后台留言,另外请大家多多关注公众号“闻研文”(ID:wen-ya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