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信息

admin
admin
超级管理员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热门词条

更多>>
什么是端口?到底是做什么的呢?
端口一般指两种,一种是硬件比如路由器或者交换机的插网线的端口,一种是软件的逻辑的概念,比如http的80端口!...
7种进阶方法让你快速测试端口连通性
Ping是Windows、Linux和Unix系统下的一个检查网络连通性的命令工具,对于大部分互联网用户来说很...
电脑开机,总需要按F1,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主板掉电这个说法是行业内的叫法了,一般是主板的CMOS电池没电了导致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提示你按F1的提示...
社保降费对个人有什么影响?
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是政府给企业发的一个大红包,特别是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但是对个人来说有...
车辆“出险”对下年保费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出险对交强险的影响】【出险对商业险的影响】车辆“出险”对下年保费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里有必要先提下车险第三...

精选图集

更多>>
简易百科旧版 >>所属分类 >> 互联网    金融    P2P   

解剖P2P三次赎回潮

标签: P2P 赎回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P2P赎回潮   


  2013年至今,P2P行业共发生了三次赎回潮。每一次赎回潮无一例外都是资金链断裂引发促使P2P平台连续爆雷,引发出借人集中赎回带来市场恐慌情绪与踩踏行情。资金链为何断裂?两个字,贪婪!五年来,P2P领域资金池业务一直以不同形式存在。这一次不少平台皆因发行超高利率活期产品对接债转业务,导致风险不断累积,最后导致资金链断裂。更有甚者,一些资本大鳄同时并购多家平台,在不同平台之间玩资金腾挪大法,并进行自融炒股,最终爆雷。


  而赎回潮之后幸存者该如何前行?相关部门重启P2P平台合规操作的现场检查,并根据不同平台不同运营状况进行分类监管,推动行业优胜劣汰。


  但在实际操作环节,谁来接手这些问题平台,如何撇清自身与问题平台的关系,能否确保实现良性退出,又是一个难题。(曾芳)


导读


  P2P行业3次赎回风波都暴露出同一个问题——类资金池业务、期限错配、长贷短借、自设虚假融资标的等违规操作。


  “俗话说,人不会两次踏入同样的河流,但P2P行业因为同一个原因,赎回了三回。”7月21日,一家大型P2P平台创始人赵诚(化名)感慨说。


  作为一位在P2P领域工作近10年的老兵,他坦言自己经历了2013年、2015年两次P2P行业赎回风波。不过,无论从赎回规模,还是出借人离场数量,这两次赎回风波都远远比不上今年6月中旬以来的行业赎回潮。


  令他好奇的是,不少P2P平台都经历过此前两轮赎回风波,为何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这背后,是平台重视度不够,还是自身金融风险意识淡薄?


  多位P2P平台人士对此直言,行业3次赎回风波都暴露出同一个问题——类资金池业务、期限错配、长贷短借、自设虚假融资标的等违规操作。只不过随着监管加强,它们的表现形式前后不一。比如多数P2P平台用活期产品自动对接债转业务,成功“替换”了资金池业务与刚性兑付;不少P2P幕后玩家通过复杂的兼并收购隐藏平台实际控制人身份,为虚假融资标的改头换面再现江湖提供了“绿色通道”……。


  “深层次原因在于P2P平台利用各类金融创新与资本运作,在信息中介与形式合规的名义下做着信用中介的事,赚着信用中介的钱。加之行业缺乏资本充足率、坏账拨备率、杠杆率限制等银行风控监管体系,导致P2P平台在规模快速扩张同时积累越来越大的流动性风险隐患,最终在越来越多平台难以为继的压力下酿成如此大的行业赎回潮。”7月21日,一家大型P2P平台创始人强调说。若这个问题得不到有效监管,加之合格投资者准入、投资者权益保护与平台底层资产穿透式披露制度等配套措施“缺位”,一旦行业持续洗牌触发新一轮平台踩雷潮,将掀起更大波澜。


违规操作“换汤不换药”?


  赵诚坦言,2013年他曾经历过第一轮P2P行业赎回风波,当时广融贷、中贷信创等70多家P2P平台突然暴雷,导致出借人集中赎回潮涌。


  “当时出现赎回风波,主要原因是P2P平台提供本金担保与本息担保,但监管部门认为此举涉嫌非法集资,要求平台取消担保制度,触发出借人恐慌情绪升温而集中赎回,导致不少涉嫌自融与刚性兑付的平台直接暴雷。”


  所幸当时踩雷P2P平台待收金额很少超过亿元,加之政策层面依然鼓励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因此投资者很快恢复了信心。


  “当时业界出现过一个声音,P2P平台要从信用中介转型为信息中介,必须取缔任何形式的资金池、期限错配、长贷短投与自融业务,但这个声音很快销声匿迹。因为金钱的诱惑,让不少平台找到了‘替代方案’——他们一面宣称打破本息担保,一面通过收取风险准备金等做法变相开展资金池业务与刚性兑付募集大量资金。”赵诚表示。


  然而,2015年泛亚有色金融交易所出现逾期违约再度触发投资者恐慌性赎回,最终导致当年逾500家P2P平台资金链断裂,酿成了第二轮赎回潮。


  令赵诚惊讶的是,第二轮赎回风波却让不少P2P行业头部平台成为受益者。由于他们率先建立银行存管制度宣称“不碰”用户资金,加之最先按照监管要求开展业务合规性整改,因此大量出借人将资金转向这些“看似安全合规”的平台,也激发这些平台业务规模扩展进入快车道。


  “在形式合规的名义下,部分大型P2P平台的业务运作逻辑却没有实质性改变。”赵诚坦言。过去两年,他听到很多行业“趣闻怪事”——多家高返平台一边强调自身业务合规整改,一边靠着活期产品超高利率吸引大量出借人资金,尽管众多P2P业内人士私下认为他们随时会暴雷,但在今年6月赎回潮来临前,这些高返平台依靠活期产品借新还旧,业务规模依然蒸蒸日上。


  赵诚表示,去年他听说一家投资集团通过兼并收购同时运作多个P2P平台,“有时我搞不明白一个资本为何要运作如此多的P2P平台,后来才知道他们在跨平台腾挪资金进行自融炒股。”他回忆说。


  “还有部分P2P平台一再对外标榜被上市公司投资收购,但这些上市公司自身资金流匮乏,有时我也搞不懂,到底是谁在套取谁的钱。”他感慨说。最让他揪心的,是越来越多原先开展银行承兑票据融资的P2P平台,到后来玩起商票业务融资,其中不少商票是平台创始人自设公司用“财务包装”创设的。


  这都让他感到“行业危机早晚会来临,且新一轮赎回风波触发原因与前两次并无太大差别”。


  今年6月中旬以来,这些被所谓金融创新与资本运作所掩盖的业务风险,开始集体爆发。


  先是唐小曾踩雷触发高返平台资金链危机,随之牛板金踩雷揭开了平台在所谓形式合规名义下,为股东方房地产项目提供自融的“冰山一角”,投之家突然关门则令P2P平台兼并收购的欺诈风险“浮出水面”,越来越多成交量动辄400亿-500亿元的平台踩雷,进一步打破出借人对“平台大而不倒”的心理预期……。


  “当所有真相突然在某一时刻集中浮出水面,其带来的赎回风潮肯定远远超过此前两轮。”赵诚直言。今年行业赎回风波之所以如此汹涌,除了过去3年P2P行业资金规模与出借人双双骤增所造成的更大“羊群效应”,大量P2P平台在所谓形式合规名义下,利用业务创新与资本运作干着“信用中介”与“恶性欺诈”的事,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与跑路事件迭起,同样推倒了出借人本已脆弱的投资信心。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上述大型P2P平台创始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表面上这些年很多平台在所谓“合规”操作的光环下,累计成交量突破400亿-500亿元,聚拢了数十万出借人,但业务模式实质上依然延续资金池借新还旧与刚性兑付的做法,只要数家大型平台踩雷导致这个资金游戏“玩不下去”,势必触发更多采取同样玩法的平台受波及而接连倒下。


发活期产品自接债转业务


  赵诚直言,这轮P2P赎回潮的幕后推手是谁,业界也在思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不少P2P平台人士归咎于债转业务“异化”惹的祸,比如牛板金等大型平台踩雷,除了去杠杆令借款人还款能力减弱引爆自融问题,很大程度源自活期产品与债转业务资金链断裂。


  所谓债转业务,即P2P平台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在出借人投资借款标的时约定,这份借款标的将在一定期限后被允许通过平台进行转让,便于出借人灵活提取资金获利退出。


  “最初债转业务运作是完全合规的,即出借人将需转让的P2P产品在平台挂出,等到新出借人协商转让价格并完成交易,P2P平台只承担信息中介角色。”一位熟悉债转业务的P2P平台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到后来,越来越多P2P平台发现上述操作不但降低用户体验,且P2P迟迟转让不成功会让出借人担心资产端真假问题,因此他们主动发起活期产品,自动对接需转让的P2P产品。


  “甚至有些平台认为这是获取更高利润与规模的伟大创新,因为同一个借款标的每转让一次,令平台成交量提高同时,还能多收一笔手续费、服务费充实经营利润。”他指出。随之而来的,是P2P平台不得不承接“信用中介”角色,一方面不断吸引新资金进入活期产品对接债转产品,另一方面确保转让方本息按时到账。


  “它实质上属于类资金池业务,只不过每个债转产品背后都有相应的融资标的一一匹配,因此不少平台认为活期产品不是资金池,只要资金保持净流入,也不存在所谓的期限错配与长贷短投风险。”他透露。但在实际操作过程,这类风险不但时刻存在,还因为部分P2P平台利用这项业务设立虚假借款标的开展自融而不断放大。


  “据我所知,很多P2P平台不再关注资产端好坏,转而聚焦每天债转业务资金是否净流入,甚至在资金流入缺口出现时发行涉嫌自融的超高利率借款标的吸金,导致兑付压力骤增。”他透露,以往的风控标准与业绩考核指标也随之变得形同虚设。


  一家因债转业务资金链断裂而踩雷的平台风控总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以往每笔借款标的都需经过多项风控审核,但随着活期产品对接债转业务规模做大后,每逢资金流入缺口出现,平台CEO就会拿来一些超高利率借款标的,不经风控审核直接放入活期产品资产池进行募资。


  “其实我个人很早预感到类似操作迟早会触发资金链断裂,一旦资金流出额远大于资金流入额,平台立刻陷入无钱兑付窘境,但平台CEO总是用上市公司入股与筹划海外上市激励团队,让大家对风险变得麻木,反而天天想着上市套现一夜致富。”他感慨说。最终,7月初平台CEO突然跑路,导致上述梦想轰然倒塌。


实际控制人监管缺位


  在赵诚看来,相比债转业务“暗藏违规猫腻”,这轮赎回风波如此迅猛的另一个幕后推手,是平台实际控制人的监管“缺位”。


  “去年底我们接触过一家投资集团,希望按平台待收余额的40%作为估值进行收购。”他回忆说。前提是平台未来一年内待收余额必须翻4倍,且平台不得对外宣传被并购与实际控制人变更,不得干预新股东的资产端风控流程。


  “最初团队相当心动,毕竟备案延期导致上市暂缓,若能通过并购实现股东获利退出也不失为好的策略。”他透露,后来他听说这家投资集团关联公司同时以类似方式洽谈收购其他P2P平台,开始担心它们收购多家平台存在不为人知的算盘。直到他听说其实际控制人一直在寻找各类融资渠道募资炒股,决定回绝上述收购建议。


  “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赵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分析投之家遭遇,他开始了解这类资本的操盘手法——实际控制人隐藏在幕后,以收购平台为名提供虚假融资标的获取资金炒股,一旦资金链断裂,他们迅速撤离,把责任留给原平台管理团队。


  多位P2P平台人士也指出,这轮赎回潮之所以迅猛,这些幕后实际控制人卷款跑路也起着巨大推波助澜作用。因为他们一跑路,直接导致多个平台迅速崩盘,加大市场恐慌情绪与出借人的不信任感,激发更大规模赎回压力。


  前述P2P平台风控总监坦言,近年P2P平台实际控制人的监管缺位问题的确比较突出。他曾听说,施秉金鼎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原票据业务负责人张林海,因违规行为被勒令禁止从事银行工作,随后他创建源海金服,随着源海金服出现逾期,他通过收购成为另一家票据理财P2P平台金银猫的实际控制人。


  “令市场意外的是,在他接手金银猫后,源海金服的逾期全部兑付完成,而金银猫如今却踩雷。”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因此向金银猫人士求证,对方表示平台实际控制人相关背景应以平台公告为准。


  “问题在于,一旦实际控制人隐藏幕后,他们就可以在各种形式合规名义下做着违规业务与恶意欺诈的事,令整个行业进一步陷入弄虚作假的窘境,最终失去的,是越来越多出借人对P2P行业的信心,导致一有风吹草动,赎回潮将随时汹涌而出。”赵诚表示。

 

 

附件列表


按字母顺序浏览: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我们致力于为广大网民解决所遇到的各种电脑技术问题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Facebook疑在中国成立独资公司
下一篇引发P2P暴雷的最后三根稻草

0
1.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任何版权侵犯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处理。
2.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3. 如果您没有找到需要的百科词条,您可以到百科问答提问或创建词条,等待高手解答。

关于本词条的提问

查看全部/我要提问>>